← Back         Next →





2012  葉已非葉,枝亦非枝

文 |吳麗莉                                                                             

王雅慧的作品將日常之景與平凡之物轉化成不尋常的風景,引導我們的注意力到那些容易受人忽略的事物上。若借藝術史學者諾曼.布萊森(Norman Bryson)之言,我們正「注視著被忽視的事物」,而王雅慧牽起觀者的目光與思緒,鼓勵著我們,說可以再靠近一點。生活中難免有些看似普通卻讓你我輾轉忖度的現象,而王雅慧的作品——或是一片落葉的照片,或是會動的樹枝——穩當了我們舉足無措的設想。


以她的《葉洞》(2011)攝影系列作品為例,影像裡的一片葉子不再「只是」一片葉子,經由藝術家的擺弄,葉子有了功能,而其中之一便是成為探討觀點的輔具。每一片葉子的真實尺寸只有幾公分長,當擺在鏡頭前方近距離處,相對放大的面積使得建地對岸的房子顯得渺小。只不過,那些房子倒也不是完全看不清楚,藝術家在葉子上剪出的小洞適時地提供了對照,讓錯落遠處的房子透過被放大的葉子而顯形。王雅慧在拾起的葉子上剪出模擬房子輪廓的小洞,作品的層次便存在這看似簡單的小動作裡。她的介入,改變了觀眾對現實的觀點。於是,《葉洞》呈現出的已非僅是拾起葉子的行為,也超越了葉子這個主體,一如王雅慧其他的作品,此作充滿了關於現實、觀點與改變的哲理。


轉化及現實的再生是王雅慧所探索的核心。建地裡拾來不起眼的小花小草在《荒地計畫:為我插一盆花》(2011)中化身為高雅精緻的花藝佳作。此攝影系列,內容呈現花藝工作坊的學員所做出的插花作品,平凡的花材經過他們的剪切、配置後,有了全新的面容,擺脫了只是路邊野花野草的寒酸,搖身一變成了貴氣十足的上流角色,還搭配了閃閃發亮的花器與彎曲的莖。插花作品先是各自單獨呈現,接著再匯聚一起,彷彿在拍團體照。那些原本常被過目即忘的雜草,成了我們能夠細細品味的各式樣本,配以藝術家的說明,我們於是明白她以它們作為「獻給未來的記憶」,紀念一個「不是公園,也不是廢墟」,而是即將蓋起高樓大廈的空地。1


住家附近一塊熟悉的建地是王雅慧創作《荒地計畫》(2011-12)與《葉洞》(2011)的靈感溫床,這歸功於她經常觀察並思索身邊環境的習慣。再一次,這攸關改變,因為處於建設的狀態即意謂著現狀將會有所變化。作品含蓄地影射了都市紋理的更新,這不盡然是個批評,而是要認知到大勢所趨的改變。隨著每一回的變動,周邊環境必然會有連動性的輕微改變與轉化。新作《荒地計畫II:我是樹枝》(2012)中被賦予動作的樹枝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塊目前仍是雜草叢生的未來建地。我們是旁觀者,欣賞著這些律動中的樹枝像舞者似的跳著一支支的獨舞,最後再來一首團體舞,共同匯聚成「一個影像」。


「我們之所以能看到星象,是因為我們是旁觀者。」王雅慧這樣說到。一如在她最新創作《旁觀者I-III》(2012)中可見,旁觀者是「『影像』生成的關鍵」。2 對王雅慧而言,作為一位旁觀者,並非等同處於事不關己的狀態,而要使作品的呈現更完整須透過觀察閃爍的螢幕裡映照出的風景。


下次當你行經一塊空地時,看看人行道上的一片葉子,或坐在一個漆黑的房間裡看電視,不妨想想你期望中的是否與現實一樣。


備註
    1. 王雅慧,〈土地〉,收錄在藝術家所出版的《荒地計畫:為我插一盆花》藝術之書,2011年初版,2012年再版。
    2. 王雅慧,〈土地〉。